您现在的位置: 九里香 > 九里香炮制 > 正文 > 正文

名牌导游词扬州瘦西湖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9 17:20:3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精致秀美的扬州城,参观全国文明风景区,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我是今天的导游,很荣幸担任您的讲解。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即使有美丽的自然山水,如果缺少文化也会黯然失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品质和品牌靠的是文化的滋养和积累。作为扬州城一颗璀璨的明珠,瘦西湖的四时风光、春花秋月令人流连。

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占地三十平方公里,在这里散落着丰厚的文化遗存。从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古邗沟,到南北朝时期的园亭,从唐代的陈桥到南宋的古井再到明清时期的湖上园林,不知不觉中展现给您一篇穿越千年、生动展示着“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历史画卷。今天的这条游览线被称为“乾隆水上游览线”——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必到扬州。皇帝的南巡,引起了官府盐商竞相邀筹。扬州盐商为博龙心,就沿湖两岸,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增以后援。一时之间,两岸园林座座,“十里林亭通画舫的景象”更是赢得无数的文人为之赞叹,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下面请看我们的左手边这一景长堤春柳就是二十四景之一。整个堤长有六百余米,带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堤远意相随”之意。您看这长堤上是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到阳春三月的时候,桃花是烂漫缤纷,柳树婀娜多姿,轻扬如烟,难怪大师李白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所谓烟花,是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身处大唐盛世,那是在最美的时代,在最美的季节来到最美的城——扬州。李白是在扬州散尽千金银之后,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绝唱,咱么杜甫而是迎着“商胡离别下扬州”,表达了他对扬州的向往之情。他认为来扬州的是有钱人、商人,“商胡离别下扬州”后面两句还有“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一打听,淮南米太贵,扬州物价偏高,所以“老夫乘兴欲东游”向东而去。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对扬州的向往之情,而晚唐诗人杜牧则是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可想而知我们扬州、我们瘦西湖是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请上岸具体的感受一下瘦西湖的诗情画意之处。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请大家把东西带好,我们上岸来看一下,稍后我们在钓鱼台继续登舟游览。

现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园中园——徐园,它是年为纪念军长徐宝山。徐宝山是镇江丹徒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后来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历史上也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咱们再看一下“徐园”这两个字,“徐”是行楷,“园”是草书,一块匾额竟有两种字体。这两个字是由扬州名士、晚清的书法家吉亮工题写的。吉亮工先生不愿与军阀结交,更不愿为其题写园名,那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啊,文人有一嗜好就是喜欢喝酒,在中秋的晚上,徐宝山就邀请吉亮工先生来喝酒上月。喝了一旬之后,下人拿来笔墨让他题了八个字“清风徐来,春色满园”。吉亮工借酒情挥洒下行楷大字,当他写“园”的时候恰巧一阵清风吹过吹醒了他,吉亮工急中生智,将未写完的“园”字写成草书。您啊,先去看一下,“园”字的框中像一个草体的“虎”字一样。徐宝山在当地还有一个绰号——徐老虎。这是关于徐老虎在民间的一个传奇典故,当然民间的故事不一定能当真。那您再想一下,我们从瘦西湖一进来,通过这样的一条长堤春柳才进入到徐园中,其实这是使用了园林造景中的“障景”手法。这个南门的外面是喧嚣的城市,通过一个六百余米的长堤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幕布,把您引到园林当中来,可以说是引人入胜、渐入佳境。

咱们继续向左手前进。这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人家,这个水是活水,瘦西湖的水与长江运河是一脉相承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徐园的主厅——听鹂馆,取自杜甫的那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馆门口的两幅楹联非常值得我们品味一下,楹联就是最好的说明书,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欣赏到名家的书法。第一位名家是陆润庠,他是同治年间最后一位状元,清朝第位状元,辛亥革命以后担任溥仪的老师,并接受了太子太保的官衔。我们请看上联“绿印苔痕留鹤篆”,下联“红流花韵爱莺黄”,上联写的是鹤舞,告诉您春天太漂亮了,连鹤都忍不住在青苔上翩翩起舞,留下的爪印就像小篆一样;下联写的是莺歌,黄鹂鸟在百花丛中放歌鸣唱,歌声婉转悠扬,一副鹤舞莺歌图油然而生。您再看,青苔为绿色,鹤为白色,黄鹂鸟为黄色,花为红色,两两相对、动静相宜、生机盎然,点明烟花三月下扬州。旁边的一副楹联是我们扬州人阮元所题,“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景色如画,秀色可餐也:上联写的是水,称赞这湖水颜色碧绿的把堤岸都染绿了;下联写的是山,远处有蜀岗诸峰,近处有疏峰馆,远近都有山色,山因水活,水因山转。这样一来,听鹂馆门口小的天地就扩大成了大的世界,有限的是园林空间,无线的是意境之美。现在请看馆内正中的楠木罩隔,它是采用上好楠木精雕细刻而成,是楠木的整版雕刻。您看它好像是一块整体,实际是有三大块拼合而成,其中的接缝处理的非常细腻。楠木上雕刻的有松、竹、梅这岁寒三友,结合在一起代表吉祥如意。在清朝的时候,扬州有著名的扬州八刻,其中包括木刻,眼前的罩隔就是扬州木雕工艺品中的精品之作。其实提起扬州的雕刻,还要提到一样非常有名的东西——天下的玉,扬州的工:北京奥运会所用到的六千枚奖牌上的玉都是扬州加工的,另外上海世博会用的江苏馆的镇馆之宝“大白菜”也是咱们扬州的工艺。瘦西湖可以说是移步换景,换了一个角度、位置看,景色又不一样了。您请看前面这两颗银杏树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银杏到了秋天的时候是金黄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柳树带点黄带点绿,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小红桥,像幅油画一样。瘦西湖在每个季节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也欢迎各位嘉宾多来感受几次瘦西湖的色彩之美。来,各位请站在小红桥上感受一下。举目西眺,眼前的这组建筑是扬州的城市标志——五亭桥。瘦西湖位处扬州城的中心位置,但是您会发现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一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间还有摇橹船优哉游哉的行驶,一副红桥曲水美人舟的画面油然而生。如果您选择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来到又是另一种别样的景象。我们扬州是一座只有水没有山的城是有点遗憾,可是园林当中不能没有山,所谓“无山不奇、无水不活”。咱们扬州盐商用挖河泥土和山石堆成了湖心岛,取名“小金山”。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又“瘦”又“小”,很多人都觉得扬州人太谦虚了。其实瘦有瘦的好,瘦的苗条,现代人都以瘦为美;小有小的好,小的玲珑。关于这个“瘦西湖”“小金山”,扬州国画院老院长李亚如先生特别撰写了一副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湖瘦是苗条,山小是精巧,也点出了扬州园林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妙处。这幅声情并茂的楹联将“瘦西湖”和“小金山”镶嵌其间。其实园林是不在乎大小的,北宋诗人秦少游也说过:“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虽然是小园,但通过独特的设计令它充满无限的生机,“小”也可以让大家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将山重水复、亭台楼阁都欣赏到,获得美的享受。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也是一处小园,它是由琴、棋、书、画四室组合而成。首先是琴室,它坐北朝南,临水而建,请大家随我走进。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石刻上“静观”二字看出这是个小园。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刚才园外面还是很喧嚣的,一到这就安静下来了。园主人很聪明,最好的园子没有建在中间,而是建在最偏僻的地方,这样又便于私语。这种静就源自于这面粉墙,呈屏风状。粉墙把人阻隔在外面,阻隔了喧嚣,但没有阻隔风景,通过纱窗可以看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整个小园是先放再收,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最宽敞的地方,下面请随我来。请大家站在这个地方向北看,目光无限的向北看去,有没有感受到欧阳修先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中国园林讲究的是虚实结合,通过实景让您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您站在这里便豁然开朗。一个拐角之处,一个弹丸之地,但琴棋书画都有,而且虚实相生、以小见大,非常不容易。我们眼前看到的都是上百年的桂花树,桂花属于木樨科,对应了一个书屋——“木樨书屋”。每年到了国庆的时候,满园的桂花香味。待到调零时,便散漫了一地金色的桂花。文人说桂花不是用来闻的,而是用来听的,俗称“听香”,你就听这个花慢慢盛开、落下的声音。文人也说,抖抖身上,除了花香还有诗香。接下来我们去棋室看一下。大家请看这个“棋”字很有特色,原本的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棋”代表棋子,“木”代表棋盘,这个字由宽变瘦,也与瘦西湖本身的风格统一,连字到了瘦西湖都苗条了起来。底下这幅画,画的是宋代两位大家,一位是苏东坡,一位是黄庭坚,两个人在松下举棋对弈,恰巧有一棵松子落在棋盘之上,苏东坡便说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环顾四周,发现远处有位老翁在垂钓,于是随兴答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副楹联就道出了文人在扬州生活的惬意。苏东坡曾在扬州做官,时间并不长,6个月,但是深得扬州百姓的喜爱。他有一位得意的门生,还是扬州人,大家知道是谁么?——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扬州高邮人,历史上的文人还杜撰出苏小妹和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传说苏小妹出了一个上联:“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秦少游该怎么对呢?他缓缓道:“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您看,对的多妙啊!在这个琴室里还有一套青花瓷屏。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瓷器之首,其他还有粉彩瓷、玲珑瓷、色釉瓷。这套青花瓷是在清朝早期,由江西景德镇烧制,当时共烧制了两套,这是现存的唯一一套,在文革期间流落到天津,被扬州市市钱承芳先生出资所购。我们看一下这套青花瓷的山水建面,在清朝早期的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山水画,还融入了西方的绘画特色。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画面的立体感十分强?明暗有度、颜色的深浅也有变化,尤其是湖水和天空的颜色也呈现出渐变效果。在细节处理也非常细腻,每片树叶、每块砖石瓦砾只要想找都能找得到,栩栩如生。十二块青花瓷完整无缺的保留到现在,可以说是瘦西湖的镇园之宝。在这个棋室还有两块金砖,是乾隆年制造,后来被刻成了棋盘,在闲暇之余不如在这下上一盘棋,真是名副其实。咱们出来请看,眼前的花坛也不大,但春有牡丹芍药,夏有结果的琵琶,秋游三秋桂子,冬有腊梅竞放。这就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方寸之地、弹丸之地,营造出琴棋书画、一年四季的花卉,还有那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布景,美哉!造园讲究什么呢?——三分匠心、七分主人,这完全按照主人的喜好来建造园林。那么这个园林为什么以琴棋书画来建造呢?因为主人说:“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如果没有花、月、没人,世界上就没有美的东西可言,如果没有琴、棋、书、画这些,人生也就没有了高雅的艺术追求。我们看完了琴、棋、书室,下面一个是不是应该叫画室?如果真的叫画室,就过于求实了。大家跟我来,请看,这里不叫“画室”,而叫“观月”,顾名思义这里是观月、赏月的地方。那么月和画又有怎样的关联呢?——因为古人说:“月为诗源,花为画本。”文人总是先赏月,再泼墨。一般的建筑是坐北朝南的,我们再看下这个建筑——坐西朝东。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呢?众所周知,皓月是东升啊,每当月亮从东边升起的时候,天上、水中各形成月,双月交辉。我们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很含蓄,古人经常通过月亮表达思念的感情,思亲、相思故人。苏东坡就留下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您说文人看到这样的景致怎么能忍住不挥毫泼墨呢?自然是文思如泉涌,画笔走龙蛇,回到“画”这一主题,不正是文人吟诗作画的佳处么!所以园主人把琴棋书明提,把画室暗提。在月观还有一套家具。在瘦西湖中也是众多家具之最,咱们来看一下!细看家具上雕刻的内容,都和赏月有关。那些莲花、鸳鸯、荷叶,藕节,无不自然生动,一幅中秋赏月图油然而生,这也是扬州木雕工艺的代表作品。旁边的太师椅和桌子是一套的,太师椅上镶嵌着大理石,象征着明月,而且还具有天然的图案花样——莲子、荷叶、荷花。您想,如果您中秋在这里赏月,眼睛里看到的是扬州的明月,耳朵听到江南的丝竹,鼻子闻到桂花的香味,嘴里吃到中秋的美食,再吟咏两首美诗。各位明年有时间定要中秋来到瘦西湖赏月哦!来欣赏皓月当空、无遮无拦、碧水映月、玉盘成双的美景。大家继续跟我前行。站在现在这个位置我们看到的就是五亭桥、白塔、凫庄,这是扬州的名片。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周边没有任何视觉污染,视野格外开阔。两边还有依依的垂柳,所谓“多情最是扬州柳”。大家小心台阶,请继续跟我向前走。请看一下,这是一个园林小坪,中间是银杏,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建国初期,遭遇雷击,被劈成了两半。后人一到这里发现银杏上的条纹很清楚,造型很独特,就心生垂帘,在后面种了棵小树,名叫凌霄。凌霄为藤本植物,有所攀附才能生长。每到夏季,凌霄就会开出橘红颜色的花,远远看去,还以为是枯木逢春了!中间的银杏没有了生命,后面的凌霄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化腐朽为神奇。它们还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生死相依,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诗、诗中有画。关于凌霄,著名女作家舒婷在《致橡树》中曾提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您看,两者相依结合,变成枯木逢春的神奇的景象。在中国有很多地方叫钓鱼台,北京有钓鱼台国宾馆,陕西有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咱们瘦西湖的钓鱼台体量不大,面积也不大,但是千万不能小看它!请大家一定站在我这个角度,右斜角45度的地方可以看到,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再加钓鱼台自身一景,三景相映成趣,这与西湖三潭映月之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您看,这“钓鱼台”三字是刘海粟先生所书,里面的“吹台”为沙孟海所题,旁边的楹联是启功先生题写,三位大家齐聚。请看楹联:“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上联写的是春天在兰江的时节放歌,下联写的是在秋风乍起的时候垂钓。各位嘉宾可以站在这里欣赏下奇景,拍照留念。咱们继续登舟游览。西湖三十六,独我扬州瘦。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就将杭州的西湖比作杨贵妃,雍容华贵,而瘦西湖是汉代能在掌上翩翩起舞的赵飞燕,清俊灵秀,可见瘦西湖别有一番风情——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也有人说,杭州西湖真山真水,气度不凡,就像是一部制作浩大的电影,而瘦西湖则是一部剧情缓缓拉开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比如说我们一进来所走的长堤春柳是续篇,徐园是发展,小金山是转折,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剧情的高潮部分——五亭桥、白塔和中间的凫庄。凫庄的“凫”是“鸟”下的一横改为“几个”的“几”,是野鸭子的意思,取自于楚辞“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它建于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它虽建于民国时期,比五亭桥和白塔晚了一百多年,但是它既衬托了五亭桥的雄伟,又体现了白塔的秀丽。接下来我们请看,扬州的城市标志——五亭桥,也叫“莲花桥”,五个亭子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朵朵丽丽盛开的莲花而得名。五亭桥建于年,已有的历史,是乾隆皇帝第二次来扬州时,由扬州的两淮盐运使高恒出资所建。这是中国桥梁史上亭桥结合的首例,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而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莲花桥。”这个评价相当之高。莲花桥的魅力还有一处,就是我们刚才穿行的桥洞,仔细一数,一共有15个。是否中秋之夜,15个桥洞,洞洞相通、洞洞悬月?这样的景致可是折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诗人徐凝就曾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为扬州得到“月亮城”的美誉;晚唐诗人杜牧也曾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将扬州的桥写的美丽而浪漫。在所有的唐诗宋词当中,让我们扬州人最自豪的是哪一首诗呢?以孤篇盖全唐之称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首诗一共有36行,诗的作者就是扬州人张若虚,描写的也是扬州滨江的月色,同时还有人生哲理、宇宙奥秘,包括纯洁爱情的表达,难怪被闻一多先生称“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夏季的周末和中秋瘦西湖都开放夜游活动,扬州人朱自清先生就曾写过一篇《扬州的夏日》,在他的笔下夏日的扬州就是一个雅致的城市,而扬州的夏日又是一个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季节,所以夏天不妨来夜游感受一下扬州不同的美。下面我们上岸继续感受瘦西湖不同的北方之美。瘦西湖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上的野鸭成群结队,这些都是从别处来的,一直在繁衍着后代。首先我们来到的是熙春台。“熙春”两个字是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扬州盐商也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也称“春台祝寿”。像这样的建筑是在江南园林中不多见的北美的华美气质、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咱们请到上面来看。请看,毛主席手书的一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曾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回到安徽以后仍然对扬州很眷恋,于是给他的好朋友韩绰回信的时候表达了这种情感,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表达了无限的向往,也成了咏诵扬州的千古绝句,很多游人都慕名而来。遗憾的是,毛主席并没来过扬州,只是喜欢唐诗宋词,不过放在这里也成了瘦西湖的点睛之笔。刚才给大家介绍到熙春台以及春台祝寿,您请看,“熙春台”三个字是舒同所书,“春台祝寿”是康殷所书,旁边的楹联是启功先生留下的。启功先生的上联是“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是“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这里是中秋赏月的佳处,叫“春台明月”。下面请大家随我进去参观。里面的壁画采用的是我们扬州的传统漆器的制作手法,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观场面,再现了杜牧的诗词中的意境。旁边的景象就体现了乾隆皇帝当年给母亲祝寿的热闹氛围。我们瘦西湖处在扬州城的中心位置,但是周围没有任何视觉污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合理的规划安排。在这景色绝佳的位置,大家可以拍照留恋。您看,扬州盐商富可敌国,不同年代的盐商建造了这么多的私家花园,然而各自的花园在造型上没有一味攀比规模、富丽程度,而是在统一的基调之下完成,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我们扬州这些扬州盐商都是儒商。另外,有雅兴的朋友还可以去楼上欣赏古筝表演。我们扬州是古筝之乡,自古是“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下面我们继续登舟游览。我们现在过的这个桥整个桥长24米,宽2.4米,两边24根栏杆,两侧24级台阶,处处定量在“24”这个数字上,是为了满足我们游客的审美心理而建的单孔拱桥——游客来了一般都会问“二十四桥什么意思?”“二十四桥到底在哪里?”。其实关于二十四桥的说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扬州是一座水城,水多船多,桥就很多,二十四是一个概述,泛指扬州的桥很多,且杜牧习惯于用概述,例如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人说,扬州曾有过24座桥,北宋科学家沈括曾任扬州司令参军,在《梦溪笔谈》中把扬州24座桥的名称一一写全,扬州的的确确有过24座桥。另有人说,扬州仅有一座桥,名为“二十四桥”,这是隋炀帝杨广在月夜同24位美女在这座桥上秉烛夜行而得名,“二十四娇”谐音“二十四桥”。如果您是一个浪漫的人,您会认为二十四桥是一座桥,如果您是个严谨的人,可能会认为是24座桥,所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行为心理而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二十四桥究竟是什么由来而再翻推敲,倒不如对唐诗宋词的意境做一番品味。唐诗里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词姜夔在《扬州慢》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您看,有这么多的诗词吟咏过扬州。各位嘉宾,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是瘦西湖的又一亮点——万花园,船游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下面咱们改乘电频车,所以提醒各位把所有的心里物品都带好,咱们一会儿不再上船了。我们现在所在位置以前都是农田,在年全部拆迁完以后就是历史上的万花园了。其实早在南宋的时候,扬州制史赵葵就在这里建造万花园了。提起扬州的花,我们一定要提到千古名花——琼花和芍药。扬州人把花和园林相得益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更奇怪的是,正如郑板桥所说的“千家养女先交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扬州的女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曲艺,在扬州老百姓心里,种花和种田是一样重要的。我们扬州人还喜欢把花写进歌词,比如说《鲜花调》《烟花三月》《茉莉花》,早已唱到世界各地。一个名字诗情画意的地方,景致也一定非常美。比如我们瘦西湖,没有叫“长西湖”“窄西湖”“狭西湖”或者“小西湖”,而叫“瘦西湖”呢——苗条,有美人味儿,将它比作扬州姑娘赵飞燕。瘦西湖最早是护城湖,其实瘦西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作为护城湖存在,在乾隆年间形成。扬州有个人叫吴绮,他在《扬州鼓吹词》写道:“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就是说这条湖处于扬州西北郊,特点瘦而狭长。到了乾隆年间,杭州诗人汪沆来到这里,想到自己的家乡西湖,王沆认为扬州的瘦西湖要比杭州西湖下场,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历史上还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的是扬州的繁华,“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写的是人们对扬州的向往之情,“春风十里扬州路”和“烟花三月下扬州”写的是扬州春日的风光。咱们下面参观的是扬派盆景博物馆。这些是我们这盆景大师赵庆泉老师的个人作品,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年昆明园艺博览会上取得了金奖。扬州盆景扬名天下,是中国六大派之一。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盆景,名为“腾云”,采用的是树龄逾年的黄杨,非常珍贵。盆景要展示的是什么呢?一景、二盆、三几(架),缺一不可,盆和几架本身也具有观赏价值。我们扬州盆景运用的材料主要是松、柏、榆、杨这些长寿常青的植物,一般选择自由栽培,很小的时候就放在盆钵之中。这个是对节白蜡,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产自于湖北。我们扬州有个习俗——家家有花园、户户有盆景。现在我看到的这个是五针松,形态仿照高山上被风吹动的样子:一面倒。这是杜鹃花,扬州盆景已经在采用松、柏、榆、杨的基础上,又创新采用了一些观瓜观果的一些植物。我们的盆景还将能和诗词完美的配在一起,您看这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应王维的诗,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这里还开展了盆景大讲堂,有时上午会有大师现场制作盆景,希望通过观赏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扬州的这种传统文化。这条河道的外围就不属于瘦西湖景区了,属于免费开放区域,咱们瘦西湖景区的免费和收费两个区域没有像其他景点那样用墙隔开,而是用一条水道隔了开来。来,大家请跟我到这里来看一下。远处黄色建筑是观音山,相传是当年隋炀帝建的行宫“迷楼”旧址所在,这个塔名为“栖灵塔”,是大明寺的建筑。栖灵塔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建,杨坚信佛教,在他60岁生日那一年,下令全国30个州建30个塔,其中在扬州就建了栖灵塔。栖灵塔里存放了佛祖舍利,希望佛祖可以在这栖息,所以称之为栖灵塔。栖灵塔所在的寺庙叫大明寺,大明寺是南北朝时期所建,有多年的历史,也是扬州城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28米。我们扬州城地处平原地区,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史上这里确实除了多位“仙人”:唐朝的鉴真,6次东渡,百折不挠;北宋的欧阳修、苏东坡在此为官、心系扬州;康熙、乾隆皇帝多次流连此地;还有现在的星云大师在此修建了鉴真佛学院,所以说这里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现在看到的就是刚才跟您提到的用树龄高达多年的瓜子黄杨栽培的“腾云”,在年荣获日本大阪国际园艺博览会的金奖。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手、岁月的沧桑、战争、朝代的更替,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我们这里最古老的是三百多年前的明朝的柏树,这里的盆景大部分以“云”来命名,除了“腾云”还有“瑞云”“巧云”“翠云”等。大家请看这盆盆景,它的名字叫“活峰破云”,在年这幅作品被国家邮电部出版的第一套《中国盆景》邮票收入,活峰破云属于树乳盆景。您要是秋天来看,这盆树是金黄色的,鸡爪槭是红色的,颜色相当绚丽。我们再看这边的盆景,名为“舞娘献艳”,是清朝中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您看,这像不像是一位窈窕多姿的舞娘在翩翩起舞啊。这一盆是用紫薇做成的盆景,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家在看这盆盆景,距今有三百多年了,明朝的遗物,名为“明末遗韵”。也就是说从明朝开始,我们扬州盆景工艺已经可以做成这种云片状。其实它的根的一部分已经没有生命了,但是正尊仍然支撑在这里,真的是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至今仍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个盆景也是距今有两百多年的清朝初期的遗物,名为“凌空叠翠”,其艺术性非常强。这盆盆景名为“探海”,五针松所作,在国内、国际都获过大奖。一般的植物都有向阳性,都是向上长的,这盆盆景呈悬崖式设计,深入海底,向下长。这两盆都是明朝的柏树——“龙腾”和“虎跃”,都是明朝的摆设。这里是餐英别墅,餐英是菊花的意思。扬州有三菊:张永寿剪菊、吴砚耕画菊、钱宏才通草菊。什么是通草菊呢?古代女子都要在头上别花,但是不是一年四季都是鲜花不败的,所以就用名贵的中草药做成像真花一样的通草花。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lixianga.com/jlxpz/1280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九里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