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九里香 > 九里香鉴别 > 正文 > 正文

身边药草之鸡屎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 13:05:05
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224/4342824.html

/

缘起

时逢举国之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鉴于“道可道,非常道;”然“百姓日用而不知!”思虑再三决定以生活中常见的草木图谱为载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略抒己见,让国人了解其内涵,找回文化自信,就叫《身边药草》吧!

敬告

读者不要乱采摘、泡制及服用中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千人千方乃中医药之特色,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确保无虞。

[身边草药]之:鸡屎藤

学名:鸡屎藤

别名:斑鸩饭、女青、主屎藤(《质问本草》),却节(《李氏草秘》),皆治藤、臭藤根(《纲目拾遗》),牛皮冻(《植物名实图考》),臭藤(《天宝本草》),毛葫芦(《岭南采药录》),甜藤(《广西中兽医药植》),五香藤、臭狗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香藤、母狗藤(《四川中药志》),鸡屎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风藤(《福建中草药》)。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全草及根。

形态:蔓生草本,基部木质,高2~3米,秃净或稍被微毛。叶对生,有柄;叶片近膜质,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至披针形,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浑圆或楔尖,两面均秃净或近秃净;叶间托叶三角形,长2~5毫米,脱落。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扩展,分枝为蝎尾状的聚伞花序;花白紫色,无柄;萼狭钟状,长约3毫米;花冠钟状,花筒长7~10毫米,上端5裂,镊合状排列,内面红紫色,被粉状柔毛;雄蕊5,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下位,2室,花柱丝状,2枚,基部愈合。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光亮,草黄色。花期秋季。

性状:果皮半圆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黄棕色、暗红色或棕红色,稍具光泽,粗糙,有棕色小点,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或粗短果柄。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种子脱落后的凹窝,呈网状隆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以皮厚、棕红色者为佳。

性味:甘酸,平。

功能: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肚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肝脾肿大,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应用:鸡屎藤洗液:鸡屎藤克,浓煎为毫升;热敷双足及关节,治腿足诸风,寒湿痛,拘挛不能转舒等。

鸡屎藤分布广泛,在华南地区极为常见,鲜药有一种令人抵触的气味,但难以置信的是,鸡屎藤虽臭却可以制作成美食。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民间都有食用鸡屎藤的传统,在广西北海地区,每年三月初三每家每户都煮食鸡屎藤糖水;而在海南一些地方,每逢七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制作鸡屎藤粑仔,甚至把鸡屎藤粑仔做为妇女产后、术后患者、体质虚弱者的滋补品;此外还可以制作鸡屎藤汤圆、鸡屎藤薯粉等。总之经过加工制作,鸡屎藤不但臭味全无,而且清香可口,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有保健养生的作用,“甘缓清解,消食导滞”的功效颇符合粤、桂、琼地域的气候和人群体质的特点,无不体现着人民大众因时、因地制宜的智慧。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草语·藤》中记载:“有皆治藤,蔓延墙壁野树间,长丈余,叶似泥藤,中暑者以根叶做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煮服。”《本草纲目拾遗》则言“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汪连仕的《采药书》记载有:“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虫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既然名为“皆治藤”,可知其临床适应症数不胜数,据《全国中草药汇编》所载,鸡屎藤主治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黄疽型肝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肺结核咯血、支气管炎、放射反应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农药中毒;外用治皮炎、湿疹、疮疡肿毒。显而易见,它对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是对平滑肌痉挛、骨骼肌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疼痛症都有效,“酸收甘缓”可以很好地平抑代偿状态,为机体的康复争取“和善”的良机;“以通为用,寓补于通。”特别适合于这个年代安逸少劳的人群,用得好的话可以解决很多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难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中药,说不定下一个青蒿素般神奇的药物就此诞生!

鸡屎藤叶片的形状和大小变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域,常常可以见到不同植株的叶片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现象,故而容易令人产生疑惑,以为是不同的物种;此外还有一种叫毛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Lour.)Merr.var.tomentosa(Blume)Hand.-Mazz.],主要区别是形态上略有不同,毛鸡屎藤枝叶为一层白色的绒柔毛所覆盖,而鸡屎藤没有这层白色的柔毛;两者功效基本相同,可以互相代替使用,假如真要细分的话,毛鸡屎藤的祛风作用相对会强一点,鸡屎藤的甘味略胜,补虚作用会明显一些。

日常总有这样的经验,某些人一吃洋参、甚至阿胶就上火;按理来说西洋参(或阿胶)性味是甘凉、或甘平的,怎么样都不可能跟“火”沾上边;但是别忘了,中药的功效是通过人体的反应而体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反应,说明是个体的问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总少不了饱食、安逸、少劳这些共性,饱食则腑实,安逸则脏壅,少劳则神馁,表里内外均是“滞”象环生,这个时候服用甘凉的西洋参或者甘平的阿胶,往往会加重壅滞的状况,经络瘀阻,上下(水火)交通失灵,故虚火邪风(所谓虚火邪风,指该兴奋的不能兴奋,不应该兴奋的反而兴奋起来,总之整体功能不像平常按部就班般协调)聚起,从而出现口疮、喉咙疼痛、胸闷、腹胀、便秘等等“上火”的症状(统统是异常的亢进)。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参茸海味才具有滋补的功效;殊不知道参茸海味更适用于物质贫乏的年代,饥寒交迫的人群只要一沾唇边,马上就精神抖擞,就像灯泡接上了电源。鸡屎藤煎液能够显著地降低湿热体质人群胃肠蠕动的节率,减少亢进的肠鸣音,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正常的消化吸收,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这就是妇孺皆知“清补”的理论依据。其实只要稍加研究和整理,完全可以形成具有南岭特色的“清补流派”,清补的内涵融合了“金元四大家”“寒凉派”、“脾胃派”、“滋阴派”、“攻邪派”的学术思想。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果看似差别很大,其实只是侧重点和着手点不同而已,目的只有一个,即客体的阴平阳秘(换一个说法是卫气营血之往复平衡)。有人忍不住会说:“这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节奏,明摆着不就是标榜自己吗?”持这样的立场和观点有否定岭南地区历代名医先贤前赴后继、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而成的学术成就的倾向。

清补是“以通为用,寓补于通”,表述虽然有点拗口,但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后学者能够少走弯路,精准把握临证时所碰到问题的关键!无论什么时候,理论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实用至上?应该是衡量理论价值的普适标准。假如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说明与实践是脱节的,至少没有完全联系好实际!按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会发觉,很多时候,太多事情都兜了一个大弯!为何呢?不见全象,当然就只有圆柱的腿、蒲扇般的耳朵和拂子般的尾巴……

这段时间新冠疫情有所反弹,时值仲夏,气候炎热,大家都相当困惑,上次新冠高发是在数九寒冬的时候,为什么这次反而是三伏天高发?三伏酷暑,人气在头(整体的兴奋点上移至头部,血液、养分的供应自然聚集于上半身部分),仓廪空虚,中气无根,后天失养,则精气少盈;肾乃作强之官,精既暗伤,则易病温;疫者,实易染人之温病也!责之肾精亏耗(蛋白质合成不足或过度流失而造成的免疫力低下,生化指标往往呈现血清蛋白或球蛋白趋于参考值的下项,应激期例外)。温、湿度之剧变,超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常,不易耐受适应者,自然出现机体调节功能的障碍,故而易于感染而发病。毫无疑问,病毒无时不刻都在复制和变异,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在不停地防御、消灭外来病原,假如清除病毒的速率远大于病毒复制的速度,那么完全没有病毒肆虐的机会,核酸检测自然呈现阴性;假如速率相近,则可以没有症状但核酸检测呈阳性;假如反过来,当然是病毒为所欲为而诸症毕现。可见预防外感疾病依靠能够启动及时,明察秋毫,后援充足的免疫系统。也即是《黄帝内经》倡导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几千年前的祖国医学就有这样的认知,是超前还是落后,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公允的答案!

作者:吴育思

校对:陈政芊

编辑:陈俏婷

审发:陈欣欣

作者有话说

文中的关键术语、观点加粗显示,需要完全理解了再往下读,不然往后会卡壳!

传统中医药是基于传统文化内核的保健养生实践,像应用程序基于操作系统的关系;所以传统文化是传统中医药的根基与命脉!

和诸位一样,对于传统文化我也是从混沌中走来,历经从嫌弃、怀疑、接触、困惑、思考、感悟、到信服的过程;

传统文化言简义奥,单单术语就令人抓狂;除了查阅,更要意会;没办法!大家起点都一样,青春年华都学外语去了!

东、西方文化是二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即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统一的传统文化赋予你俯观的视角;高屋建瓴,能够对支配万物变化的力量和规律一目了然!

类比演绎思维如天马行空,请自行脑补,所以悟很重要!

在下名育思,粤东吴氏,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系,供职于医院药学部;无公害书虫,读书不求甚解,唯在自娱心安;几无破茧成蝶之宏愿,仅余夏虫夜鸣之初心。

与读者共勉:“学而能知(通智),知道成行;知行俱一,善莫大焉。”

往期回顾

向上滑动阅览

1.之:鸡蛋花

2.之:龙葵

3.之:生姜

4.之:杨桃

5.之:苦瓜

6.之:肉桂

7.之:无花果

8.之:灯笼草

9.之:番薯

10.之:火炭母

11.之:九里香

12.之:狗牙花

13.之:洋金花

14.之:马缨丹

15.之:积雪草

16.之:茉莉花

17.之:三叶鬼针草

18.之:石榴

19.之:桑(椹)

20.之:墨旱莲

21.之:青葙(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lixianga.com/jlxjb/16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九里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