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6日我从北京出发,乘坐了将近三十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地球另一端的绿色大国——巴西。以往最多也就乘坐三个多小时航线的我,至今都无法想象那三十个小时我是如何熬过去。于是有了这种亲身体验,我更能感受到来巴西谋生与发展的华人是多么不易。
我所来到的地方是巴西的首都——一座极具现代主义风格且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城市——巴西利亚。想必所有人对它的印象莫过于它奇特的俯瞰图,一架静待起飞的飞机,尽管其主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LúcioCosta)认为他所设计的形状其实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飞机”之外还有周边的一些卫星城,合起来便是巴西利亚联邦区。
我寄宿在巴西利亚南翼区(AsaSul,即机翼的南侧)一户中产阶级巴西人家里,房东一家了解我来这边想要做华人的调查,除了告诉我巴西有著名的华人区,即圣保罗自由区附近的25街(Rua25deMar?o)之外,还推荐我去当地的华人市集看看。我才知道原来巴西利亚也有自己的华人市集,位于机体西边方向的瓜拉(Guará)卫星城,官方名称为“进口市集”(feiradosimportados),当地人偏爱称它为“巴拉圭市集”(Paraguay)。关于后一个名称的说法,按照巴西利亚大学教授CristinadeMoura的说法,因为过去这个市集都是从巴拉圭市集(年在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三国交界处建立的批发市集,也是最初华人在巴西经营生意的聚居地)进货,当地人自然而然将这些货与巴拉圭市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习惯性地称之为“巴拉圭市集”而非“进口市集”,涵有一种巴西利亚的巴拉圭市集之意。不过若是对他们说起“进口市集”,他们也能够快速反应过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不断用“巴拉圭市集”或者“市集(feira)”去取代官方的叫法。
初到“进口市集”
我第一次去市集是朋友带我去那边买些小礼物送人。大概搭乘了半个小时的公车,抵达离市集仅米距离的公车站,在这短短的距离里,我看到屋檐下挤着数家巴西人摆的耳机、自拍神器、首饰、雨伞等路边摊以及两家烤肉店。市集主要分为ABCD四大区域,彼此非常相似,都经营有眼镜、箱包、电子器械、衣服首饰之类的店铺,面积不一,每列相隔距离均等,每户店铺上方都挂有自己的编号牌,如A区第11家店为“A11”,乍一眼看与国内的批发市场颇有几分相似。每个区域正中设置了方形空间摆放几张木凳供行人休息,另外架有一台可取巴西任一银行任一卡种的24小时取款机,每时每刻都有人过来取钱,尤其是临近关门那会更是排起长队。市集正中央有一条大道,连接的两端是市集的大门口,设有一道闸门,待下午七点左右所有店铺关闭,保安才拉下。门上立有一道写有“feiradosimportados”的大型看板,标注了“9h-19h”的营业时间,这应该是市集管理者架设在此(图一、二和三),有趣的是上面还附有一个网页地址,登录上去是市集的购物网站。和典型的购物网站一样,具有搜索、购物车、物品列表和商店列表的功能,并且网站下方还有联系方式以及市集地图的相关链接。
(图一,来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lixianga.com/jlxjc/1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