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以北,从廉州古城北行国道,过清水江往石康方向,路边赫然耸立着一个大牌坊:“七里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此小篆坊名门联,出自墨宝大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海张桂光教授之手。
想必,这里住着有识之士。
七里本是合浦县石湾镇七里村,《廉州府志》记载“七里江”,江聚南流入廉海,清水江、石康水库涌动南北,又因此处原是珠光农场茶园,茶香四溢,七里添香,故称“七里香”。
近来不少人造访七里香,问之得名缘由,音乐家说周杰伦,美食家说鸡屁股,科学家说植物花,文学家说书里香,只有当地人才会说:“我们是七里村的。”既然是村,总免不了乡土的气息,用村的说法,七里香就是造出来的村。
造出来的村,时间太短,地点太偏,人物太粗,就连写流水账的功夫都没有,到底是梦是真,用陶翁的话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是,每天都会有来看村的人。村民说了,村有什么好看的呢?只有,闲得无聊的人才会看村。
他们来的时候,耻高气扬,一副不屑的样子,鸡鸭鹅也要让路,大有列队隆重欢迎的阵势,吃草的牛马抬头望一望,也是一副不屑的样子,转而吃自己的草去了。反正是各不相让,你吃你的草,我走我的路,永不做牛做马。
他们就泊车于桃花园,下了车,花香扑鼻而来,扫尽旅程疲惫,也扫掉了初来乍到的凛凛威风。这花香,包裹着茶、沉香、辣木,还有那不知名的野草芬芳。
簇花徒步,前面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岭南汉式建筑。绿荫丛中现此屋,恍如隔世,感觉活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身怀盖世武功的各路英雄云集于此,一决高低,选出武林盟主,号令群雄。亦或,东邪黄药师的桃花岛,大凡江湖高人都喜欢往这跑,以治疗“高处不胜寒”的英雄病,展现其“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的一生传奇。
走进中堂未见高人先闻茶香,四个炒茶锅一字排开。导游说,你可以到茶园里采摘新鲜茶叶,自炒自乐,带走不谢。桌上展出墨夫人墨茶、还珠红红茶、珠光绿绿茶和辣木茶、辣木菜等自产品种,导游介绍说,喝了我们的茶,吃了我们的菜,算是七里香的人了。
厅中央摆放“敬穷神”大酒缸,原来是每年年初三当地的一个民俗活动,传说家家户户大扫除,赶走穷神迎财神,当天只有七里香迎穷神,大办流水席,不论谁来都有饭吃,众人倒酒入缸敬穷神,好不热闹。
说到吃,大家便非常不客气地大吃一顿“奇树辣木全宴”,辣木鸡鸭、辣木海猪、辣木鸡蛋、辣木靓汤、辣木馒头……认认真真地滋养了一回。至于辣木,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不懂就百度吧。
庭院不深却曲径通幽,水面不宽也荷塘月色。
用千万年乌木雕成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站立于厅堂,中置茶台,一眼看去,煞是肃静,如收关门弟子之礼。出门正对的是“汉郡沉香”,一棵茁壮成长的珍贵沉香树,已然高过屋檐遮阴传香了,不愧为七里香之香。
屋前流水穿过,入夜灯火璀璨,倒影花木,夏天的蛙声交响,与知了、蟋蟀交响乐。
邀三五知己聚于海角亭,煮酒论道,赏明月,忘却烦忧,坐等东方日出。朝霞穿透晨雾,他们伸伸懒腰,大口呼吸,又是新的一天。
海角亭往东,来自海边的风徐徐吹来,划过岭南吊脚楼,暴晒之下,凉爽自不必说,他们还真赖着不走了。不走的理由的很简单,风很舒服,就像爱人在耳边说悄悄话,就像童年时每晚都要阿妈唱着《月光光》入眠。
走进地下隧道,步步清凉透底,整个人顿时爽朗起来,好好享受这个融入自然的杰作,其避暑的本领深藏不露。
到了地窖,只见泛黄的灯影下,各个大缸排列有序,若不说,来人均以为缸内装有陈年好酒。
其实不然,这些缸装的都是“七夕水”,每年七月七日,取古井水灌入缸内,封存满周年后,再放冬瓜泡水一年,又泡有机茶叶一年,历三年而成发酵液,以独特工艺秘制墨茶——这个新茶类,其自然生成的“墨金花”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认证。
地窖也是德云楼的地下室。德云楼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瑞石楼为蓝本,中西合璧,楼高九层,其顶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廷穹窿顶的造型,传承中有创新,展现了建筑师的高超艺术。
由地下室乘坐液压电梯直登德云楼顶,俯瞰七里香全景,世界那么大,哪也不想去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清水南流环绕,七里香居中,德云楼至上,而人在居中的中、至上的上,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天下”。
如前所叙,七里香是个造出来的村。造的时间虽短,却用数百年青砖垒砌而成,以公益展示的德云楼,以独立思考的阁楼,以乡土绿园的分辨率,构筑一个仿野生、原生态的动植物循环系统,或者自然小社会。
人在其间,返璞归真,少了许多虚情假意。
我想,七里香应该是个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面对城市化下的中国,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将是新的开始,也是一种回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