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泼水节今天正式开启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聚集性的活动都不被允许,即便泼水节也不例外。
早在3月22日,西双版纳泼水节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发布公告,年的泼水节不举办线下活动,而是改为线上举行的“云过泼水节”。
关于举办西双版纳“云过泼水节”系列活动的公告
为持续全面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避免人群大规模聚集,确保全州各族群众过一个安全、有序、欢乐、祥和的傣历新年节,现决定以线上方式组织举办西双版纳“云过泼水节”系列活动,届时不再举办赶摆、泼水、放飞孔明灯、文艺演出等线下活动。请大家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自我防护,不擅自燃放孔明灯、摆摊设点和参加赶摆等聚集性活动。感谢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
特此公告
西双版纳州泼水节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3月22日
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关于取消举办年(傣历年)
浴佛节(泼水节)系列法会活动的通知(汉文)
而勐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组此前在4月7日也发布了通告,不举行泼水节活动,并禁止在公共场所泼水,只有各村寨寺庙能举办传统祈福活动。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
历史起源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上海辞书出版社于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详,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泼水节
代表民族
德昂族德昂人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佛像,为佛洗尘。傣族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
泼水节
代表国家
泰国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续3-7天。是泰国的泼水节,又称"宋干节"。宋干是梵文,意为"太阳运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阳年开始"。泼水节共有3天,是泰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节日当天要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缅甸泼水节也是缅甸人民的传统节日,类似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枪向大人喷,也不会被责骂。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在泼水节期间,缅甸人要向寺庙施舍日常用品和食物,村里的人在神树下把施舍的东西集中起来,再由男人们送到寺庙。老挝老挝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泼水节,泼水节最重要的地点就是琅勃拉邦。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琅勃拉邦的人们早早就把节日期间街道游行的花车准备起来了,节日当天被选中七仙女的姑娘们将要坐在花车上。花车上面的动物模型是根据泼水节开始那天的动物属相所决定的,七仙女的第一名将坐在高高的动物花车上,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泼水节的早上,古城琅勃拉邦人迎接新年的第一件事是向僧侣们布施,僧侣们化缘的传统以及人们施舍的习俗在这里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中午时分,请国王头像的仪式就开始了。柬埔寨柬埔寨的新年是柬埔寨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13日至15日或14日至16日,这是柬埔寨一年一度最欢乐的节日。在此时,柬埔寨人通常以相互泼水来庆祝,所以又叫泼水节。柬埔寨、泰国、缅甸都是以泼水来迎新送旧、庆祝新年。柬埔寨人在除夕夜深时,不分男女老幼,每人都必须端着一碗水,朝街上泼去,他们认为这是除旧迎新的象征。泼水的动作愈快愈好,假如不小心把水碰倒在家中的地板上是不吉利的征兆,尤其是把水弄倒在地板上的人。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
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泼水节
风俗习惯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泼水节
活动讲究
文泼:比较传统的方式,用木盆装满清水,再用枝桠沾着水轻轻泼在别人身上。傣家人到井里取来干净的水,事先会盛放一些鲜花诸如缅桂花等,让水有香味,然后到寺庙里去"赕佛",之后再用这些带有芳香的水给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尘,之后大家互相用小树枝(诸如九里香树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长者身上轻轻洒去,再互相帮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洒去。以示新的一年,给对方最真诚和美好的祝愿。武泼:用木盆装满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泼出去。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该年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泼水节
领导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lixianga.com/jlxjc/1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