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平合作
公元前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2
开放包容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3
互学互鉴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4
互利共赢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桑蚕农耕,本就是中国人田园牧歌生活里最美的日常。悠悠五千年,岁月如梭,但桑蚕丝织却从未在生活中走远。
关于桑蚕的故事,从未断过,中国人对于桑蚕文化的喜爱仿若刻在了骨子里。女子采桑养蚕丝织的场景,出现在诗歌里,唱词里,水墨画里。
流淌在历史脉络里的故事一直以来,在坊间都流传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更有嫘祖创造养蚕缫丝之说。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在管理制作衣服饰物过程中,偶然发现林间有种虫子会吐出白丝线,此线用作制衣之料甚佳,由此便创造了养蚕缫丝之法。
上古时代的美丽传说,虽不足作为养蚕缫丝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大抵可以推测出我国桑蚕文化发轫之早。
中国最早的桑蚕实证是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约公元前年的半个蚕茧。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上,也出现了蚕纹雕刻或蚕桑丝帛相关的文字记载,凡此种种,皆为中国先民早期桑蚕活动的见证。
自先民们在远古时代发现桑蚕伊始,从野蚕到家蚕的驯养,原始纺织机的出现,桑蚕丝织慢慢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而桑蚕文化也如命中注定般与玉文化、龙文化一样最终都糅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千年的轮回中,依旧鲜活,让人怦然心动。夏末时节,女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天气的升温渐渐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在艳阳下伺弄着将要成熟的水稻,而女人们则一边给箩筐一箩筐的蚕茧缫丝、纺织,一边招呼着孩子去家门口摘些新抽的桑树叶来喂蚕房里的蚕宝宝。
在古代,女子的一生总跟桑蚕丝织脱不了关系。于她们而言,桑蚕是着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丝织绸缎则是女子们最美好的情思的寄托物。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女子美如罗敷,不独好琴棋书画,且尤爱桑蚕,可见桑蚕丝织文化实乃古代女子心中的重要之事也!
国有国宝,家有家宝。但今天我要说的,是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枚蚕,安康市的一张新名片:“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又名“鎏金蚕”,为汉朝工艺品,属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以铜为主要材料制成,在安康博物馆存有复制品。
国宝鎏金铜蚕,年冬季陕西安康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农民谭福全一家人在池河淘金时发现的,后捐献与国家。于是,这枚“鎏金铜蚕”才得以示世。鎏金铜蚕的外形与真蚕无异,神态栩栩如生。虽然因为年代久远,鎏金已经有些脱落了,变得斑驳,但蚕体仍旧饱满,形象逼真不难看出它的精巧与别致。
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在汉代的养蚕缫丝达到高峰。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这条“丝绸之路”始于长安,联通了中西亚地区的路。一开始是为了运输我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后来渐渐成为了加深各国友谊的渠道,而这枚“鎏金铜蚕”就目睹了这一切。
关于鎏金铜蚕,在石泉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汉武帝期间,在石泉的深处,有一处村落,村里面的人们世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富足和谐,无忧无虑。有一年国家突发战事,汉武帝到这个村子里征兵,兵队里的马蹄声踏破了山村的宁静,村中一名刚成婚的男子舍不得妻子,但形势危急,不容耽误。只好留给妻子祖传铜蚕一枚,并立下了“蚕破茧,夫远归”的诺言。此后,妻子奋发养蚕,名声逐渐变大,她的事迹也成为了一方佳话。汉武帝听说此事,便派人去前线打听情况,得知那位妻子的夫君已战死沙场,妻子痛心不已。汉武帝十分动容,命皇家工匠制作鎏金铜蚕一枚,赠予这位女子。于是和蚕桑事业一同被保存下来的,还有这鎏金铜蚕。
年5月14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上做了一番演讲:“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千年流金铜蚕见证了这段历史。”因为主席的这几句话,原本深藏于博物馆其貌不扬的鎏金铜蚕摇身一变,成为了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红”,也成为了安康人民的骄傲。
年10月,石泉县鎏金铜蚕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年4月,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在石泉县池河镇揭牌成立
几千年来,桑蚕文化无疑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中,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在经历时光的打磨优化后,田园生产的淳朴质感与现代时尚感并存,绽放出新的光彩。从年5月至今,陕西石泉县深入挖掘国宝文物“鎏金铜蚕”文化内涵,打造以“蚕桑特色产业+康养休闲旅游”为支撑、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特色文化为内核的中国金蚕小镇建设。
中国金蚕小镇位于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千年“鎏金铜蚕”,即出土于该镇谭家湾村。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鎏金铜蚕”文化,年,石泉县以“金蚕文化”为引领,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为抓手,启动实施了中国金蚕小镇建设。“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全县振兴。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的金蚕小镇总体按照四大板块规划布局,一是万亩桑海农旅体验区,二是生物科技循环产业区,三是生态康养休闲区,四是出土地文化溯源区。”
年11月25日,《石泉县金蚕小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经县委政府同意下发。方案明确目标:坚持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为核心定位,依托池河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产业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挖掘以蚕桑文化、农耕文化和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金蚕文化”,重点围绕“一心三区”(池河集镇核心、明星片区、五爱片区和谭家湾片区),做特小镇、做实产业、做靓乡村。力争用三年时间,把金蚕小镇打造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和国家级文化旅游名镇,省级特色小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石泉副中心、东线旅游桥头堡和石泉主要经济增长极,使金蚕小镇真正成为国际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蚕桑丝绸服饰和生物健康高端产品聚集地。
金蚕小镇建设已上升为石泉县域经济的一号工程池河镇古称直城,是子午古道上的重要城镇。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裕,物阜民丰,人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池河又是石泉这个西部蚕桑产业第一县的养蚕大镇,石泉每年养蚕7万张,其中四分之一以上在池河。池河也是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安康市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镇。所有已经取得的成绩均为过往历史,今天的池河镇正在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全力打造“中国·金蚕小镇”,努力实现从蚕桑大镇向金蚕小镇的新跨越。
作为石泉县池河镇对外宣传的金名片。鎏金铜蚕出于蚕桑,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蚕桑。让品牌变现,让资源变效益,借力推动池河从蚕桑大镇走向金蚕小镇,才是务实之举、智者所为。换句话说,就是传统产业利用品牌借势升级、资源要素借势整合推陈出新,经济结构借势调整探索转型。
善于借势方能成就大事。一个镇的发展建设如个人发展一样,只有局部利益区域发展与整体利益全域发展的方向一致了,才能获得最大发展空间与最好质量效益。
年,池河镇被确定为陕西省1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同时又被安康市委改革办确定为基层改革创新观察点。当下池河就是要在唱响鎏金铜蚕品牌、挖掘品牌价值上下足功夫,创新试点,寻求突破,激流勇进,充当石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和桥头堡。
一个地方连续形成多种优势,可能使得其他方面也随之产生利好影响,带来加成得分,吸引各种要素聚集,这是洼地效应。在石泉县池河镇还看到,近几年来的均衡发展已经让石泉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这是池河发展又一有利环境。与此同时,池河镇发展好自己,也同样进一步增强了石泉这个“洼地”的聚合能力。以党建统领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以落实质量衡量干部工作业绩。在这个思路下,池河各项工作持续向好。
从高速路出口一直到沧海桑田景观区的环线公路;围绕池河一江两岸的景观带;突出古镇、沧海桑田、荷塘月色三个核心景点;建设七大区域:高速出口的迎客区;围绕鎏金铜蚕的文化溯源区,建设和恢复包括在鎏金铜蚕出土地的汉风金蚕馆、汉代雕塑群、汉代民宿群和子午古道南大门遗迹;千亩康复康养区;围绕沧海桑田的生态农业体验区;现在正在改造的老镇区;即将启动的以荷塘月色为核心景观标志的农科抚育区,包括精品民宿、丝路回廊。
池河镇将之归结为近两年要全力打造的“一路一带·三核七区”。
一切显然不仅是规划,作为列入陕西全省建设排名考核的35个重点示范镇,池河镇年进度排名上升到第14位。年5月14日后,建设步伐加紧加快。除了正在老街改造的古街区,一条穿越集镇的南北大道已经启动,这是未来这个AAAAA级景区的内环线。
池河北岸一条3.8公里的河堤已经完工,在池河红色文化广场不远处,一座由河海大学免费设计的生态翻板坝也已经竣工。截至目前,滨河北路景观提升、鎏金铜蚕出土地道路、集镇道路管网、东西社区基础设施、统规自建住宅楼、东区民居立面改造、特色民居改造、老街农贸市场、五爱合心道路亮化绿化、金蚕之乡展览馆、嘉晟农业科技园及明星园区提升项目共计13个项目已经完工;五爱大桥、三级客运站、蚕桑文化元素景观、五爱美丽乡村、池河循环产业园区主干道等13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滨河南路正在进行征地及手续办理,即将启动建设,预计年底可达到预期进度。
不久前,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和县长周耀宜又带领相关部门到池河现场实地踏勘调研并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确定年必须完成金蚕小镇建设项目51个,建设资金主要从争取项目、民间投资、“PPP”模式三个渠道解决,同时县政府每年还给金蚕小镇开发建设预算安排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奖补、公共文化、景观亮化等方面。
金蚕小镇建设最终要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福祉不是为建设而建设,金蚕小镇建设是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延续,是县域副中心建设要求的落实,借大势乘东风,金蚕小镇是石泉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关乎全局的重要一子。不仅要搞,还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建设好。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说,中国金蚕小镇做大做强做成精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去加快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群策群力,采取有力有效举措把金蚕小镇建设好。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核心在落实,在科学的实施对接。池河镇干部坦言,除了总体格局整体调子,有些局部规划设计依然还有调整空间,大量项目需要与投资企业共同衔接,必须在符合原则框架下充分考虑企业投资方的诉求,共同建设好、经营好。因为建设金蚕小镇最根本就是让金蚕小镇不仅用较快速度建设好,还要在未来体现出强大生命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石泉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池河镇来讲,符合大局融入大局在眼前来讲,已经为池河镇发展争取到比过去更大空间更多资源更好机会。众多项目、设施落地池河,让更多群众获得更充分的社会资源和民生保障,享受更多更实惠的公共福利。在这个基础上,以金蚕小镇来整合池河发展,以集镇建设来促进城乡一体化,也已经是自然而然的发展,也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现在,池河群众已经感受到变化、享受到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池河镇没有因为金蚕小镇建设而顾此失彼。全镇脱贫攻坚同样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与重点示范镇建设相得益彰,池河也被安康市政府确定为全市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镇。池河镇按照把集镇做特、把农业做实、把乡村做靓,让群众致富的要求,短抓脱贫攻坚,长抓农村持续发展,通过脱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围绕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搬迁总体要求,大胆探索,破解难题,形成了移民搬迁“三精”管理模式,“三精”工作体系在全省进行推广。近年来,先后搬迁安置余户余人,建成户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1个、户以上集中安置点1个及2个户的“交钥匙”工程安置点,集中安置率达95.4%,城镇化安置率达93.5%,水、电、路、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公园广场,对卫生院、中小学进行了扩建,满足了搬迁群众在文体、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移民搬迁,镇区规模扩张0.6平方公里,人口集聚效应明显。据安康市石泉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王仁康介绍,中国金蚕小镇规划范围9.9平方公里,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为总体定位,计划3年时间将金蚕小镇建设成产业定位“特而强”、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体制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整理/卢剑利丨审核/何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