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景的“雏形”时期----汉代盆景
缶景:盆、景、几架三位一体
盆景“雏形”时期
东汉出现了山水盆景形式的盎景。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船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世人誉之为缩地之方”。这就是关于汉代缶景的介绍,缶解释为陶质卷沿盆在这里是一个浅水盆,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来缶景不再是原始的盆栽形式了,它已经从盆栽的基础上脱胎而成为了一种艺术盆栽,成为了一种真正的盆景艺术。
在内容上也更为丰富,有树木、亭台楼阁、人物鸟兽等,反应出了自然美和生活美,在技巧上运用了“缩地之方”,也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开始把画意注入到了盆景中了,不从大的背景来说,实际上汉代盆景已经独立开来了。
发掘出土的汉代山形陶砚印证了记载费长房所做盆景的记载。图中可以看出,里面有山川(十二峰)、重云叠嶂、湖光山色,与盎景景观内容如出一辙,已略具山水盆景之大观。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木本盆栽,有名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把石榴引种到中原来。
汉代出现了盆、景、几架成熟展示形式。河北望都东汉考古中发现了类似盆栽的插花,虽然它不具有盆景特点,但是却展示了一种现在成熟艺术盆景展览应用的展示形式,“盆、景、几架”三位一体展示形式。大家注意到现在的盆景是怎样展示的吗?这种成熟展示形式到现在还在用,其历史意义是很大的。说明但是盆栽被当作了一种艺术形式来摆设。
二、唐代盆景----诗情画意盆景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文化艺术方面,如诗歌、绘画、雕塑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盆景在盛唐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魏晋以后,由于社会动乱,政治腐朽,在世大夫中间追求隐逸的风气,他们发扬了老庄思想,以山林为乐,以隐居为清高,以著名的陶渊明式为代表的士大夫,热衷于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秀美结合自来。这种风气促进了我国山水诗画的形成发展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表现诗情画意盆景艺术开始出现。盆栽者应用山水画将山石与植物组“景”,浓缩于盆盎之中,由园艺栽培的“盆栽”升华为具有意境的“盆景”。
当时民间广泛制作、赏玩盆景。同时,盆景也流入宫廷官邸,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珍品。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墓壁上有一生动绘画有:侍女一,圆脸,朱唇,束腰带,双手托一盆景,中有假山和小树。从这里可以看出宫廷赏玩盆景的风气盛行。
阎立本绘有的《织贡图》里画有以山石进贡的情景。进贡行列中一人手托浅盆,盆内立一玲珑剔透的山石。
盆景艺术的形成,很快被工艺美术所仿效。在西安中堡村的盛唐朝墓中出土了一个山水盆景式的三彩砚,高为18厘米,砚池底部象平的浅盆,前半部分是水池,后半部分是环立的群峰,山石上种植着生长茂密的植物,还有一只鸟战立在上面,这是一个山水盆景造型与砚台二者完美结合的工艺品,反映的正是当时盆景艺术的形象。
除了绘画或出土的实物外,唐朝也留下了很多文字记载。在士大夫和文人中也以制作盆景为乐,象冯贽《记事珠》中说的“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诗人白居易则用美好的诗句描绘山水盆景的景色,诗曰“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其中“云根”是指石头,可见当时就知道截石造景的方法,并且在山石上开有洞穴,长有青苔,可以想象,那是一盆很美的山水盆景。
李贺也曾作过一首《五粒小耸歌》,歌中有“绿波青叶满浓光,细束龙髯绞刀剪”两句,可见那时对野生植物的栽培和对树木盆景的修剪加工,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又从韩愈的五首“盆池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还有将盆景埋在地上,盆内有水,种植藕莲,养蓄小鱼,并引来青蛙栖息的盆景。
实际上,在唐朝已经基本具备了桩景、山水盆景、附石盆景、水旱盆景石供几大类别,还有娴熟的攀扎和修剪技术。也因为有着级高的诗词成就,盆景就达到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很高的艺术境界,把文人诗情画意写进了盆景,形成了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盆景形式,这是跟园林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封建文化极鼎盛的唐代。
三、赏石、国画影响下的宋代盆景
宋人“爱石而癖”,尤以米芾最为出名。
据文献载:“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当时有位监察使叫杨杰的,“知米好石废事,往正其癖”。但正当他老先生振振有词地教训米芾时,“米径前以手于左袖中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宛转翻复以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更胜,杨亦不顾,又纳之左袖。最后又出一石,尽天画神楼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径登车去。”
这个故事十分生动有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家奇石多小巧玲咙、富于山水画意的天然特色,和当时上层社会爱石、藏石的浓厚风气。
实际上,宋代对树木、山石盆景的研究,盆景的布局,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除了山石与植物组“景”外,又分别将树木加以艺术处理,发展形成树木盆景;将石玩组合,发展成山水盆景。唐代的盆景尽管已有多种形式,但是很不成型,到宋代才形成鲜明特色的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两大类别
对山水盆景的记载在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怪石辨》是这样说的“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休,镶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色润者固甚可爱玩,枯燥者不足贵也。道州石亦起峰可爱,川石奇耸,高大可喜,然人力雕刻后,置急水中春撞之,纳之花蓝中,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微黑有光,宜作假山。”里面说到用人工雕刻,再用措施处理,使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达到不露痕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苏东坡不仅制作盆景,而且写下了关于盆景的诗“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白居易写下《双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在宋朝描写盆景的诗词有非常多,能看出盆景已经是意境化了。
宋朝关于盆景的绘画也有很多。故宫内收藏的宋画《十八学士图》四幅,两幅都画有盆松。盖偃盘枝,针如屈铁,悬根出土,老本生鳞,俨然数百年之物。画家李士行还绘有松树盆景《偃松图》。松人王十明在《岩松记》里描绘松树盆景更为详尽,“友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跟衔拳石茂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余颇爱之,植以瓦盘,置于小室”。这里对松树的描绘十分生动,特别是点出了盆景“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的的重要美学特点。
《太平清话》一书中还提到田园诗人范成大,爱玩英石、灵壁石和太湖石,并题名“天柱峰”、“小峨眉”和“烟江叠嶂”等名称,对盆景题名点景,使更富诗情画意。
据日本《日本盆栽通史》证实,我国盆景大约在南宋时期,传到日本的,并从一种单纯“钵栽”,即“单株盆栽”、“美术盆栽”、“自然盆栽”诸阶段,进入目前的“创作盆栽”阶段。
《太平清话》一书中还提到田园诗人范成大,爱玩英石、灵壁石和太湖石,并题名“天柱峰”、“小峨眉”和“烟江叠嶂”等名称,对盆景题名点景,使更富诗情画意。
据日本《日本盆栽通史》证实,我国盆景大约在南宋时期,传到日本的,并从一种单纯“钵栽”,即“单株盆栽”、“美术盆栽”、“自然盆栽”诸阶段,进入目前的“创作盆栽”阶段。
四、元代些子景
元代盆景向小型化发展,创意独特。
实际上盆景在唐朝就已经很成熟了,但唐宋盆景一般是跟园林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假山盆景,或盆栽,大都为中型盆景。唐朝提倡池不在大小,有意为佳,有些盆景类型虽然比较小,但是仍然没有实现真正的小型化。这样大的盆景形式对其发展是一个限制。元代盆景制作大力提倡小型化,实现了小型化的飞跃,这对盆景的大力普及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代表人物就是一位高僧韫上人,有段文字是这样说的:元代的苏州和尚韫上人是一位盆景制作高手,他特别喜欢做“些子景”(“些子”:一点点的意思)。有位诗人专门为他写了一首《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其中有“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的句子。可是这“些子”究竟是“缩小的大自然风景”之意呢?还是指“小小的”盆景,即现在所指的微型盆景呢?已经不容易弄清楚了。据一位中国盆景史研究者说,这首诗是有关元代盆景仅有的文字记载。苏州人为盆景史填补了一段空白。
韫上人云游四方,游历祖国山川大山,胸有丘壑,也就能能师法自然。这些丰富的经历,加上他又很懂得画理,受过山水画理的熏陶,也就很善于制作盆景,他善于各种技法,打破一般格局,极力提倡小型化,称之为“些子景”,他制作的盆景,有小中见大的意境,能长树屈短,大树盘小,为盆景小型化做出了贡献。
元代统治时间不长,不到年,并且统治者重武轻文,不象唐宋时期文化发达,因为宋代是重文轻武的,所以在元代盆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仅有的记载也就是关于韫上人些子景的,但是这对盆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我们称元代盆景为“体量的飞跃”,它是继新石器时代“上盆的飞跃”,汉代的“盆栽飞跃”,唐代“意境的飞跃”的又一次飞跃。
五、盆景成熟期----明清盆景
明清是盆景的成熟时期。盆景书籍出现了很多,是盆景理论的飞跃期,盆景在苏杭一带得到了大普及。
1.明代盆景
明代留下来的关于盆景的文字记载很多,明代盆景已开始著书立论,说明明代盆景十分盛行,民间有广泛的制作,形成各地风格。其风格体现在对明朝盆景的记载和保留实物中。
明朝盆景形成的特点:
以名画为范本,以鉴赏盆景为雅;更趋小型化,与绘画艺术结合更加密切,意境方面十分注重画意;明间制作多以师法自然,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制作技艺方面,很重视盘扎,并将盆景与雕塑结合在一起。
明代曾勉之在《吴风录》中说道:“至今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
明代屠隆《考磐余事—盆玩笺》中写到:“盆玩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同时很注重画意,提出以古人诸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笔下古树作比的盆景为上品,“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结为马远之欹斜佶屈,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之昭之拖曳轩羽等状”,从中可看到他认为可与画家马远、郭熙等笔下的古树作比的盆景才为上上品。
在《考磐余事—盆玩笺》中还首次介绍盘扎技艺,“至于蟠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指出民间通过人为剪扎制作树木盆景可“多有态若天生”。实物方面,明代盆景至今还留有很多盆,价值很高,堪称国宝。有一个是天宁寺遗物-----烩柏,这是一盆明代盆景,干高两尺,干曲如虬龙、苍翠古雅、顶端是采用“一寸三弯”手法将枝叶攀扎成“云片”,这是扬派盆景的代表作,是至今扬派都保持有的特点,树龄有年。另外就是泰州至今也保留有一个明代的盆景,是一盆龙针柏盆景。现在扬州还保留大量明代时期的盆景,展示了明代时期盆景的成熟。
在绘画、雕刻艺术家往往也都善于制作盆景,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万历年间王鸣昭著的《嘉定三艺人传》书中写到:“子小松亦善刻,与李长衡、程松园诸先生犹将小树剪扎供盆盎之玩,一树之植几至十年,故嘉定之竹刻盆树闻于天下,后多习之者”;又有书中写到:“小松能以画意剪栽小树,供盆盎之玩,今论盆栽者必以嘉定为最,盖犹传小松画派也。”
朱小松除将竹刻与盆景技艺相互借鉴外,还把绝招传授给后代。
另外文震亨《长物志—盆玩篇》,王象晋《群芳谱》内记载的吴初泰《盆景》,林有麟《素园石谱》等都详述制作盆景技艺。
2.清朝盆景
清代盆景是我国盆景发展的成熟期,盆景艺术成为庭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丰富多彩,艺术形式更为多样,尤其是在乾隆和嘉庆时期最为兴盛,盆景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培育、制作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盆景理论和制作的专著纷纷问世,苏杭一带盆景得到了普及,理论方面,对盆景树种、石品都有了较系统的论述。
清初刘銮《五石瓠》记述:
“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些子景”。
这种有树有石,有旱有水的盆景,可以说就是一种水旱盆景。
清初岭南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提到:
“九里香、母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艽,花白有香,甚烈。又有七里香,叶稍大。其木皆不易长,粤人皆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盘之玩,予诗“风俗家家九里香”。
可见当时岭南盆景流行之盛。
清代,在苏州的盆景制作已呈流行之势,由于爱好者越来越多,出现了虎丘、光福等盆景制作基地。
《光福志》中就有“潭山东西麓,村落数余里,居民习种树,闲时接梅桩”的记载。
清代园艺学专著《花镜》也有关于苏州盆景发展动向的记录:
“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行栽之。或用昆山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
可见当时的盆景仍然注重模仿古人画意,在用盆上很为讲究,布局上则采取“随意”,即按照立意进行布局的方法,至于所用植物与山石材料已与今天没有什么区别。
李斗《扬州画舫录》一书提到乾隆年间扬州已有花树盆景和山水点景的创作,还有作成瀑布的盆景。还提到,当时的扬州,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所谓“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有一个名离幻的苏州和尚,擅长制作盆景,往往一盆百金之多。扬州八怪郑板桥《盆梅》,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梅花盆景艺术,从盆中看,两盆梅花盆景均有古朴自然的老桩,其上横伸出数根苍劲曲折的花枝,枯荣对比鲜明,用盆则有深有浅,十分得体。
清代对盆景记录得最为详细的要数沈三白的《浮生六记》。
沈三白是一位仕途不得意的文人,对于园艺栽培、盆景制作显然是业余爱好,但他对盆景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盆景制作的技法非常熟悉,可以说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盆景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特别是专业盆景艺术家的影响,他要达到这个程度是根本不可能的。沈三白对盆景的造型审美要求与现在苏派盆景大同小异,例如对树桩的选择必须悬根露爪,否则“便成插树”,在蟠干扎枝上要求飘逸自然,否则“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尤其是“歪斜取势”、“盘旋出枝”、“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与现在的造型要求基本一致。
专家认为《浮生六记》中关于盆景的描述,是中国盆景艺术在实践与理论及其相互结合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嘉庆年间,玉溪苏灵著《盆玩偶录》二卷,其中以叙述树木盆景为多,并把盆景分为“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七贤士”(黄山松、缨珞柏、冬青、银杏、雀梅、枫、榆)、“十八学士”(梅、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蜡梅、木竹、山楂、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花)及草花“四雅”(水仙、菖蒲、兰、菊)。由此可见当时盆景发展之盛,所用植物种类之多,这些植物都现在都是盆景的重要材料。
清代树桩盆景已开始从幼苗开始培育。采取自幼培养的方法,以利于按照需要进行造型加工。而到山野采掘野生老桩进行培育加工的也有人,那就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盆景大师胡焕章。他最善于制作枯干虬枝的古桩盆景,曾将山中老而不枯的梅桩,截取根部的一段,移入盆内培育,用刀雕凿树身,做成枯干状,点缀苔藓,显得极其苍古,并删去大部分枝条,不加束缚,看来与郑板桥所画《盆梅》很相似,这可是人工结合自然的范例。
盛枫所作《古风》诗中:“木性本条达,山翁乃多事,三春截附枝,屈作回蟠蔈,蜿蜒蛟龙形,扶疏岩壑意。小萼试娇红,清明播苍翠,携出白诀来,朱门特珍异,售之以籴金,闲庭巧位置,叠石增磊砢,铺苔蔚鳞次,嘉招来上客,宴赏共嬉戏”,其中提到了盆景的选材、立意、攀扎、造型、配石、铺苔以至观赏效果、价值、功用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盆景制作很是精巧,价值昂贵,成为豪门的装饰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