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年(光绪二十九年)生于河北成安县,年逝于北京,终年80岁。年考入北京美术学校(后改称国立北平艺专),拜师齐白石、王云(梦白)等。先后任教于国立京师大学校、国立北平大学、京华美专、北华美专和国立北平艺专等,年参与组织“新国画研究会”(后更名“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年参与筹建北京中国画院,先后任院务委员、院长。一生从事小写意花鸟画创作、研究与教学,长于描绘花鸟世界的活泼生气,更是国内最早一批接受新式美术教育的国画家之一,在传统画法与现代画法的结合方面独树一帜,在中国近现代小写意花鸟画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从目前现存的画作题跋中可知,王雪涛的绘画才能在20岁左右即受到同时代大家的认可。如其22岁(年)所作《白菜图》,齐白石题跋“墨海灵光五彩妍”;年,王梦白为王雪涛十二开册页题签“雪涛墨妙”;在其临白阳山人的《墨花蔬卷》(年)上,周肇祥题卷首“白阳遗韵”,齐白石题跋中更有:“得其笔资秀雅者惟吾贤”“其人品足可重,不独工摹此卷也”云云。同年,在其所作《双勾设色花鸟卷》上,齐白石更是欣然题道:“蓝已青矣”,足见齐白石对其的赏识。
王雪涛百卉图
手卷设色纸本
辛卯(年)作
画:34×cm
题跋::24×cm
《百卉图》,34cm×cm,纸本,水墨设色,-年作于北平(北京)。画末左上题:“辛卯谷雨写此卷。立秋日始成。花卉约百种。长约十丈。生平以此卷为最矣。雪涛时居燕市之西城。”钤白文方印“王雪涛印”、朱文方印“立寒庐”。
据藏家说,该作于年代“文革”中以“四旧”被查抄,年代落实返还政策时由藏家逄锡九夫人王雪倩女士,由北京市文物局寻回。陈半丁所题引首“百花齐放”和王雪涛为逄锡九所题上款均被损毁。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此件曾遗失20年的《百卉图》,至今尚未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和艺术市场中,故而目前未有画册著录。
百卉图
按住下列图片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全卷以灵动率意的笔法,刻画了包括牡丹、白玉兰、紫薇花、月季花、兰花、芍药、紫藤、梨花、凌霄花、十样锦、夹竹桃、杜鹃花、迎春花、桃花、紫玉兰、丁香花、鸢尾花、金丝桃花、不死花、蒲公英、萱草、油菜花、蜀葵花、虞美人、荷花、菖蒲、红蓼、淡竹叶花、凤仙花、石榴花、鸡冠花、夜来香、灵芝、雁来红、牵牛花、桑葚花、桔梗花、玉簪花、桂花、矢车菊、向日葵、木槿花、山丹丹花、茉莉花、菊花、美人蕉、慈姑花、南天竺花、山茶花、水仙花、仙人掌花、梅花等在内的70余种花卉,所写花卉总量近百。如此多样的题材样式并置于同一作品中,其体量和丰富性,无论是王氏个人还是整个花鸟画史上,均属难得。而王雪涛盛年时期绘画功力的成熟,及其写生所涉猎的品类之丰裕,亦可从这件作品得到最好的诠释和明证。
王雪涛百卉图(局部)
该卷创作之时,与王雪涛和逄锡九时相往来的魏隐儒(-年,中国近现代书画家、古籍版本学家)曾目睹其创作过程。年,再见此散佚20余年的大作,魏隐儒大有“如逢故友”之慨,特作长跋誌其创作与流转:
四十年代余致力于书画习作较勤,捡其称意者辄在北京中山公园董事会和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书画展览,以就正于方家和社会贤达,并与诸同好者结翰墨缘。
锡九雪倩夙喜水墨丹青,以之陶情怡性。蒙友人陈公自强之介,得以相识,并延为西席,互相切磋研习书画,久之成为契友。锡九当时生活宽裕,对时贤书画大力渴求,并宴请诸名家为之书画留念。王雪涛、徐燕荪、曹克家、吴伯康、吴仲康、周元亮诸公皆座上常客,画轴条幅悬诸厅堂,卷册单片实诸箱笼。为作画尤多者,雪涛先生也。小品不计其数,其最精而长者为此百卉图,于解放前后费时近一年始成,雪涛先生自以为生平之代表作,即邀友朋观赏,皆赞不绝口。长约十丈,惜于动乱中,所藏皆以四旧被查抄荡尽,数年不知下落。经雪倩费劲百般周折,幸将此卷由北京市文物局落实政策返还,今观之如逢故友,美中不足在陈半丁老人护首题字百花齐放被撕掉。中国文化惨遭此史无前例之劫难,感慨万千,援笔略识数语。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四日。隐儒于京华之兴化西里。
题跋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需要指出的是,王雪涛落款虽为“辛卯”年(年),但雪倩女士称,实际该作主要作于年,转年的年1月31日北平即和平解放,时局动荡之中暂时搁笔,再于年补笔落款完成。此说法与魏氏题跋中之“于解放前后费时近一年始成”一致,可以解释该作品创作时间上的出入问题,并基本可以确定此作的创作时间为-年,主体完成于建国前,可以看作王氏建国前的代表作。
建国后直至“文革”,王雪涛的绘画在中西与古今的双向维度中,均有所涉猎和借鉴,进入创作成熟期,又正值盛年,在体力和精力的双重保证下,创作颇丰。然而,他却用“生平以此卷为最”来定位这件作品,足见其自我定位和认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此作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的确具有极强的特殊性。
《百卉图》倾向于小写意花鸟画家的日课,具有画谱的意义。单纯以花卉为题材的整幅长卷,气息既统一,又有不同题材各自的独立性。表明此时王雪涛对多种花卉题材进行了有意识地深度研究、训练和积累。
例如,上图所示的枝条,可以明显看到线条的起笔、收笔、顿笔;线条中段调锋时的中侧锋并用;干枯笔转换时的笔断意连。其他较短的线条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用笔中包含的回锋和露锋。同时,该作品用色多温润、柔和,作品整体面貌呈现出精整沉静之气。
可以说,《百卉图》不论用笔、用色,还是章法布白均周全精致,画面笔意灵动纯熟,色彩浓淡相宜,成就了全卷古雅舒宁的格调。倾注了作者内心的闲静,寓意高远洁净。看来,王雪涛自诩生平以该作为最,绝非虚言了。在王雪涛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无论是从着意于取法传统的钻研和相对单纯的艺术创作背景及诉求,还是仅仅从作品体量上看,再没有哪一幅作品超过《百卉图》,实为“王雪涛第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