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47秒的短视频,截取一段桂月秋色
有人管农历八月的风叫“桂花风”。略带凉意的东北风,取代热气烘烘的南风,风吹得蝉声偃旗息鼓,吹得桂花开上枝头。于是老底子杭州人又把八月又叫做桂月。
南宋风流才子张鎡在《赏心乐事》中记载,秋八月的“赏心乐事”:“湖山寻桂。现乐堂秋花。社日糕会。众妙峰山木犀。霞川野菊。绮互亭千叶木犀。浙江观潮(点击查看相关阅读:武林探幽08|观潮指南)。桂隐丛桂。杏花庄鸡冠黄葵。”
木樨是浙地宋人给桂花起的芳名,在湖南,桂花又叫九里香。
中国有太多著名的花卉,文人根据自己的喜爱与想象,赋予牡丹以富贵,赋予兰花以高洁,赋予菊花以恬淡,赋予樱花以别离。文人也爱桂花,却很少赋予桂花什么。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这种常绿乔木都默默无闻地陪衬着别的花儿,平凡到记不得它的模样。
上图|通往法云古村的路口,一地落桂花。
既使一株盛放的桂花,由于它小而拥簇的花型,难以成为镜头的焦点。一张照片,拍得再美,却记录不下香味,总觉得有缺憾。桂花大概也是知道,自己不可以颜值取胜,于是把力气都用在了花香上。它的花期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星期,却使人永远难忘。
当桂花遇见八月的熏风,好似伯牙遇见钟子期,心悦诚服,以“香”相许。
院子里的金桂树开得很突然。不知道具体哪一天,像听到什么号令似的,同时开了。
昨夜下过的雨水,被日头残余的暑热一蒸,香气愈发升腾不息。把窗户都打开,屋子仿佛被香水熏过一样,连衣袂上都染着香。
上图|富义仓,倚墙的桂花树
一夜之间,整座杭城笼罩在一种天然的艳香里。是艳香,不是梅花的暗香,不是栀子的清香,不是荷花的淡香,也不是兰花的幽香。桂花的香气,清可涤尘,浓能透远,不可捉摸,难以言喻。闻多了,就好像喝醉了似的。
宋人邓肃写诗赞美桂花香说:“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连价值连城的龙涎香都比不上它那清新脱俗的气味。
那样的气味,总是和江南的秋月联系在一起。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吴刚受罚在月亮上砍伐桂花树的神话故事。月亮上有玉兔、蟾宮,還有可望不可即的嫦娥仙子。那棵高五百余丈的桂花树,就像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屡伐屡长,永远砍伐不尽,成了永恒的象征;只有中秋节这一天,玉帝准许吴刚休息一天,与民同度中秋佳节。
这一天,人间的家庭都要跨越千山万水回家团圆,吃着月饼、桂花酒,赏着西湖里月亮的倒影。
亭子间凉风习习,有佳人执节而歌。
一阵风吹落花成雨,花落满头,人花两相映。
月光如雪,四目相对,只有眼神清亮如星……
如果将桂花比喻成佳人,我便想到聊斋里的婴宁。是那种面容模糊但是过目不忘的美人,还未见面先闻其声,一点也不矜持。一笑露齿,再笑倾城,背影已经走出去好远了,银铃似的笑声犹响彻耳边。
古代人很聪明,为了长久地保留它独特的香气,他们想尽了办法。
宋人把它与沉香密封入甑上火蒸,让沉香熏染桂花的香气,制成夜帐用香,让每一个梦境都萦绕着熏香;女人们则把桂花浸在“刨花水”里做成桂花头油,用来固定零碎的发丝。
《香乘》中第九百八十页记录的木樨香方:“沉香半两、檀香半两、茅香一两,右为末,以半开桂花十二两,择去蒂,研成泥,溲作剂,入石臼杵千百下即出,当风阴干,烧之。”
好一个“烧之”!文人们讲究着呢,就是烧,也不能随随便便,要把香饼放在银箔制的叶子上,来隔绝热度,以免火热过旺,损害香气。
到了元代,人们知道桂花榨干汁液之后仍然香气不减,便采摘未全开放的蓓蕾,捣烂成泥,搭配大黄、檀香、白墡土搓成香珠,或用木模子压印成香牌,佩戴在身上,步步生香,宛若一株流动的桂花树。
上圖|手工藝活態館里展示的古法香牌與模具。(奇怪,我的輸入法突然無法顯示簡體字了。之前用簡體寫的,改的部分又變成繁體,看起來好奇怪。)
桂花倒也不全是贵族的专利,就算平民百姓买不起昂贵的沉檀二香,用女贞树(冬青)子也可以合香。这种方法最初是僧人所创,也有人改用蜂蜜埋窨。到了最后,更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单把桂花略蒸一下,晒干,放香炉里烧了……
桂花具有古典女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美德。除了让鼻子享受快乐,它还可以吃。
桂花似乎跟甜味很有缘份。最广为流传的桂花美食,就是糖桂花了。
糖桂花丛工艺上分,有干、湿两种:干桂花糖,选用桂花干,一层糖、一层桂花铺好,密封腌制;还有一种桂花糖浆,用的是新鲜桂花,用盐水浸一浸,和糖一起放锅里蒸成糖浆。
两种方法,盐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虽然只放一点点,但没有盐,桂花糖甜到发腻,令人生厌。
至于蜜渍桂花,方法大同小异,但最好是不见水,不然容易发霉。
上图|桂花糖浆,隔水蒸过
有了桂花糖、桂花蜜,舌尖上就有了清新的滋味。
比如桂花糖藕,新鲜藕段填上糯米蒸熟,浇上又香又甜的桂花蜜,这样一道传统小吃里,交织着荷香、桂香两种滋味。
或取一段枯燥无味的炸白年糕,在桂花糖里滚上一滚,马上生动起来。桂花糖还可以直接拿来泡茶,淡淡的甜味混合浓郁的花香,一直喝到第三泡依然回味无穷。
我做过一次桂花干。原以为挺简单的,后来发现并不容易,可谓屡败屡战。
第一道难关是采集。按照古人的方法,只取花苞与新鲜花朵,花梗与枯花都不能要,必须用手采摘。耐心不够的人,拿竹棒轻敲,或用撑开的伞或蚊帐接着,难免花叶俱下。只好拿筛子筛去花梗浮尘,剩下的随他去了。
第二道难关是晾晒。桂花是不能用大日头直晒的,会发黄,需要阴干。杭州常常有雨,往往没等风干就发霉了。我试过烤箱烘干,第一次直接烤成了焦炭;第二次用低温,持续了整整一上午,仍然无法彻底脱水。
上图|烤箱烘桂花,费时费劲,始终不够满意
古人没有微波炉跟烤箱,他们用的是最朴素的脱水法:用布口袋包着生石灰,大瓦缸里一层一层铺起来,据说这样干燥出来的花朵仍然跟新鲜时候的颜色一样。
最后剩下半碗鲜桂花,全部倒在了酒里。
你还别说,那琥珀色的桂花酒,汤色金黄,甜中带香,连三十年酒齡的老酒鬼都赞不绝口呢。
上图|“吴刚捧出桂花酒”,按說應當窨藏三年,當天下午就忍不住開來品嚐。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植物园、花圃、柳浪闻莺、灵隐、梅家坞、云栖、杨梅岭、玉皇山,甚至普通民居小区里,处处广植桂树。
上图|杭州赏桂地图,作者:杭州发布
当然,若论赏桂胜地,最出名的还是满觉陇。
上图|满陇桂雨碑亭
吴越时候,满觉陇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山谷。空山藏古寺,其中有一座寺名圆兴院,后改为满觉院,意为“圆满觉悟”。后来寺址湮灭不存,僧人种植的桂花却一代一代繁衍下来,迄今已有多株,多为百年老桂。
上图|满陇桂雨公园,现已改为少年儿童公园,里面遍布游乐设施
明代之后,这里逐渐成为杭城桂花最盛的地方。满觉陇有三绝:虎跑水、龙井茶、桂花香。人们喜欢坐在桂花树下,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偶尔遇到桂花落茶碗里,茶香染了花香,杭州人笑着说,这是吴刚伐桂震落的桂子坠落人间,使得这里香飘如雨。
今天的满陇桂雨公园已经变成少儿公园。若是余兴未了,或仅想寻访古人的雅趣,倒是可以往山谷深处再走走。山上有烟霞三洞: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皆为杭州著名石窟遗迹。
石屋洞宽敞如房屋,可以摆桌设宴,故而得名。洞内原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与五百罗汉石雕,主洞边上有一副洞,称“别石院”,上宽下窄形如海螺,取名“沧海浮螺”。这名字是宋高宗亲题,民间传说,在他还是康王的时候,被金兵追赶,躲进浮螺洞里,金兵来到洞口,见洞口蛛网四节,洞壁罗汉怒目而视,心生恐惧而退,赵构得以逃出生天。
上图|别石院,杭州人俗称螺螄洞
可惜这些石刻珍品屡次毁于战被人为损毁,太平天国时罗汉头部被砸,上世纪六十年代再遭劫难。上世纪末香港人陈仲几捐资50万,以净慈寺五百罗汉像为蓝本,重塑罗汉尊,恢复五代后晋天福年间至宋时的景象。现在的石屋洞,寺院已改为茶室,成为普通人赏花喝茶的地方。
上圖|石屋洞主尊石刻
一夜东风紧,雨打遍地金。樱花徐徐凋零,娇羞万千,但桂花不是。不同颜色的落花,或如一地碎银,或如一地碧血。桂花的落,毅然决然,比花开更洒脱酣畅。花开有时,花落有时,自有天道轮回,无需恋恋不舍。
上圖|丹桂。從顏色上分,桂花可分為金、銀、丹三種。另有一種四季桂,聽說四季都會開花,所见不多。在杭州,仍以八月金桂為主。
虽然留住桂香的方法千百种,我仍然独爱它在枝头的浓郁。
上图|九溪烟树的桂花
打赏
支持原创,给重度拖延症作者一点鼓励
梵七七
旅行摄影师、设计师。慢旅网创始人。喜欢慢节奏旅行,深度体验当地生活。三年来行走东南亚、南亚,对焦民俗、文化。《慢游南亚天》正在连载中。新浪微博
人字拖公主梵七七?慢旅|manlver?
慢生活,慢旅行
「长按图片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lixianga.com/jlxzz/14419.html